《书画里的中国》第三季直播镜头聚焦画案时,纸间正晕开一片柔淡的紫——那是北海鼠尾草的模样。画家万娟将目光锚定草木本身,以中国画特有的清透质感,把御苑里的花草风华细细铺进纸里。这场写生全程围绕中国画的水分把控、颜色调节展开,让观众看见她如何用真实技法捕捉自然里的细微诗意。
“需要淡色的,稍微再蘸一点点的水,颜色就会淡下来了。”画鼠尾草花瓣时,万娟停下笔,向镜头展示中国画调色的关键。她笔尖蘸取淡紫颜料后,轻轻点了点清水,再落在纸上,颜色果然比之前浅了一层,“你看,颜料就是这样,水分多一点,颜色就透一点,不用反复调新色,跟着水分变就行”。她顺着这个方法,先以稍浓的淡紫勾勒花簇边缘,再蘸水调淡颜色填充内部,让花瓣在深浅变化中透出自然的通透感,“就像实景里的花,受光的地方颜色浅,背光的地方深,用颜料的水分就能画出这种差别”。
“像有的时候我们叶子如果颜色突然加的有点艳了,就是浓度太高饱和度太高,这个带颜色的赭石的笔,它还能够起到一个调节颜色的作用。”画伴生草时,万娟发现刚调的绿色过于鲜亮,立刻取来一支蘸有赭石的笔,轻轻在绿色颜料上扫了扫,再画到纸上。原本扎眼的绿色,瞬间多了几分温润,“边画的时候边注进去也会显得自然一些,也富有变化,不然等它全干了再加进去,就会显得稍微有一点点生硬”。她边画边解释,颜料的颜色调节不用等完全干透,半干状态下用邻近色中和,既能避免色彩突兀,又能让草叶带上自然生长的质感,“你看北海里的草,也不是清一色的鲜绿,总有几片带点赭黄,这样才真实”。
“画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笔上面的水分以及笔尖的重色,这样去灵活的转动这个笔,这样的话就可以增加一些用笔的丰富度。”调整花簇细节时,万娟的笔锋不断转动,时而侧锋铺展宽瓣,时而中锋勾勒细蕊。笔尖水分足时,颜色晕得开,形成柔和的边缘;水分渐少时,笔触变得清晰,能勾勒出花瓣的细微纹路,“中国画的用笔不能僵,得跟着笔上的水分和颜色走,转一转笔,就能画出不一样的质感”。她用这个方法,让鼠尾草的花簇既有整体的朦胧感,又有局部的精致细节,像极了北海里随风轻晃的真实花草。
最后,画家万娟看着画说:“画的就是面前的这一片,整体的构图和主要组织对象,还是以目前眼睛看到的这些为主要的。”整幅中国画没有建筑的厚重感,却因对水分的精准把控、颜色的灵活调节,成了北海草木诗意的缩影。这场直播让观众明白,中国画的美在于贴合自然——用水分调节颜色深浅,用赭石中和过艳色彩,把眼前花草最真实的模样,以清透的笔触留存下来,便是最动人的艺术。